藍光靜脈雷射 vs 紅光靜脈雷射,哪一種更適合你?

2025/06/27

「靜脈雷射治療」(iLiB, Intravenous Laser Irradiation of Blood)隨著預防醫學與功能醫學的發展,越來越受到關注。它是一種非藥物、低能量雷射的光療方式,藉由直接照射血液,調節免疫系統、自律神經與代謝循環,達到「由內而外」的健康優化。

過去靜脈雷射只有紅光一種類型(氦氖紅光雷射),但近年來由德國開發的半導體雷射,可以激發紅、藍、綠、黃、紫不同波長的光種,台灣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兩種波長是「紅光」與「藍光」靜脈雷射。這兩者雖然同屬iLiB療程,但在作用機轉、適應症、適合體質與治療目標上皆有顯著差異。

本篇文章將帶你全面了解:

  • 紅光與藍光靜脈雷射的原理差異

  • 適應症與體驗上的選擇邏輯

  • 實際案例分享與醫師觀點

  • 哪些人適合紅光?哪些人應選藍光?

  • 治療方式、安全性與注意事項


什麼是靜脈雷射?ILIB的基本原理介紹


靜脈雷射是一種將低劑量雷射光導入血液的生物調節療法,主要透過血紅素、粒線體與免疫細胞吸收特定波長的光子,產生一系列生理反應,包括:

  • 改善血液流變學(流動性、黏稠度)

  • 活化細胞代謝與ATP產生

  • 增強免疫功能與抗氧化力

  • 調節自律神經與睡眠節律

  • 抑制慢性發炎與過敏反應


雷射光可透過「靜脈內導管」(侵入式)或「經皮照射」(非侵入式)導入,常見波長包括紅光(約630–670nm)與藍光(約400–500nm),兩者在生理機轉上各具特色。

紅光雷射:深層修復與細胞活化


紅光具備較強穿透力,能深入血液與微循環系統,核心效應包括:

  • 提升血紅素攜氧效率,強化細胞氧合

  • 刺激線粒體ATP生成,活化細胞代謝與再生

  • 促進紅血球變形性,改善末梢循環與微血流

  • 強化白血球功能,提升免疫力並調節發炎

  • 改善血液流變特性,降低血小板聚集與血栓風險


應用情境:慢性疲勞、代謝異常、失眠、術前後調理、自律神經失調、糖尿病輔助調控等。

作為一位外科醫師與身心整合療癒的實踐者,我也喜歡用「氣場」的角度來看這類療法。紅光就像補氣的陽光,像晨練打太極時的旭日之力。它是"補"的能量——補血、補氣、補陽。適合那些手腳冰冷、身體虛弱、情緒低落的朋友。若身體處於虛耗狀態,紅光就像一劑溫和的「內功灌頂」,讓你緩緩恢復原本的氣血流暢。

但補,也有可能補過了頭。曾有體質偏燥熱、自體免疫反應活躍的病人,連續接受紅光後出現關節痠痛、情緒不穩。這正是氣機不調,火上添火的表現。


紅光ILIB特別適合以下族群:

  • 虛寒體質、手腳冰冷者

  • 長期慢性疲勞、倦怠、焦慮者

  • 有睡眠障礙、自律神經失調者

  • 術後修復期或免疫力低下者


紅光雷射因為波長較長、穿透力強,也可採經皮照射或鼻導管、耳導管的非侵入方式,適合怕打針、難打針、需要頻繁治療(如中風)、或小朋友。


藍光雷射:快速反應與抗菌抗發炎


藍光主要作用於血管與血液中的病原結構,關鍵效應包括:

  • 釋放NO,一氧化氮促進血管擴張、改善高血壓與末梢循環

  • 直接抑制細菌、病毒與黴菌,具有天然抗生素效果

  • 降低促發炎因子表現,快速減緩紅腫熱痛

  • 協助清除代謝廢物,提升體內排毒效率


適用於:高血壓、慢性過敏、發炎體質、代謝症候群、糖尿病合併高血脂、感染控制輔助等。

藍光則像是一道瀉火之氣,它是"放"的能量——放鬆、放濁、放炎。當你煩躁、易怒、睡不好、發炎反覆時,藍光像是一口清涼泉,清除體內的鬱熱與毒素。

我曾有一位年輕女性患者,長期失眠、情緒焦慮、免疫指數飆高,傳統療法收效甚微。自從搭配藍光ILIB後,明顯感覺到睡眠變深,肌肉放鬆、情緒也穩定許多。


陰陽氣場的太極療法:一收一放,互為消長


紅光與藍光,就像氣場裡的「補與洩」、「陰與陽」、「太極之道」:一補一放,動靜之間見調和。紅光補陽助氣,藍光洩火通竅。這也正是我在臨床中實踐「俠骨禪心、醫道合一」的思維——醫療不只是數值與儀器,更是理解患者身體的氣場流向,因時、因人、因勢而制宜。

在有些人身上,我會用紅光為主,補其氣血,再以藍光做收尾,平衡其中可能被激發的亢性反應;而有些體質燥熱者,則先以藍光清降,再用紅光輕補收尾。這種動靜互補的設計,就像太極拳中的開合、收放,是一種順應身體節奏的調氣之術。


紅光 vs 藍光:10項關鍵差異一表看懂


紅光與藍光的差異


哪一種適合你?也許兩種都需要!



臨床案例分享:真實感受,才是療效的證明


以下是兩位我親身照顧過的個案,透過靜脈雷射的調整,身體與生活品質都出現了轉變:

案例一|她從重度失眠、夢遊,到只用半顆安眠藥入睡

這位中年女性長期依賴強效安眠藥,最嚴重時每晚需服用四顆才能勉強入眠,且常伴隨夢遊、失憶等症狀。問診與自律神經評估顯示,她屬於交感神經過度活化、氣血不足、粒線體功能下降的「神耗型體質」。

我為她安排紅光靜脈雷射,每週2次,啟動副交感系統、提升ATP能量供應。兩週後,她明顯感受到晚上容易入睡、白天精神好轉。到了第四週,安眠藥量從四顆降至半顆,有時甚至能自然入睡。

她的LINE訊息中寫道:「好久沒有覺得自己睡醒是舒服的,謝謝你讓我慢慢走出來。」這樣的改變,正是紅光「補氣調神」的溫和療癒力展現。




案例二|血壓飆破200的媽媽,在藍光中找到出口


這次要說的,是我最親近、也最讓我掛心的一位病人──我媽媽。

她有長年乾燥症的自體免疫體質,合併嚴重高血壓。雖然一直有在我哥哥那裡規律拿藥控制,但血壓仍時常飆升到令人膽寒的數字──200/110。每次急性發作時,她會頭痛到整個人快爆炸,甚至需要掛急診。

剛開始,我直覺幫她安排紅光靜脈雷射,想用補氣提升她的能量與循環。但效果不如預期──她說打完雖然有精神了,可是那股「衝上來的氣」反而讓她更焦躁、壓力更大,頭痛也沒減。

我重新審視她的整體氣場與神態,體悟到:她不是氣不足,而是氣鬱火盛——體內壅滯、發炎、血管緊繃。這時候,與其補,不如先「洩」。

於是我改以藍光ILIB為主療程,藉由光釋放一氧化氮,放鬆她那如弓般繃緊的血管與神經。才做第二次療程,老爸就傳來一則簡訊:「你媽血壓103,創新低,頭也不痛了!」

媽媽說:「不像吃藥那種頭昏眼花的降壓感,是整個人鬆開來的感覺。」這就是藍光「放鬆血管、清理發炎」的作用。



實務中,我們會依據個人症狀與體質交替使用紅光與藍光,例如:

  • 疲勞、失眠 → 以紅光為主,必要時搭配藍光排毒

  • 血壓、血脂異常 → 藍光為主,紅光改善血液流變

  • 發炎、感染 → 藍光先抑制發炎,紅光修復組織

  • 過敏體質者 → 藍光抑制急性反應,紅光長期體質調整


這種陰陽互濟、動靜並行的療法,正是我所理解的「現代醫療×東方醫道」的精髓——不求對抗,而是順勢引導,讓身體自己回到中庸與平衡。


治療方式與設備發展


早期iLiB多採用侵入式氦氖紅光雷射,需穿刺導入靜脈。近年發展出非侵入的「經皮靜脈雷射」(OLIB),紅光波長能穿透皮膚達到類似效果,提升了舒適性與接受度。藍光則因穿透力有限,仍需採靜脈內導入方式,由專業人員在無菌環境操作,確保安全性。

目前富足診所使用的設備為半導體多波長模組,可依患者需求切換紅光、藍光等不同「光處方」,達到客製化療效。


安全性與注意事項


紅光與藍光iLiB屬低能量光療法,安全性高。常見反應為輕微頭暈或短暫倦怠,通常數分鐘內緩解。


禁忌或須謹慎情形:

  • 孕婦與哺乳期婦女(安全性資料不足)

  • 出血體質、服用抗凝劑者(紅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)

  • 感染控制不佳者(避免擴散)

  • 光敏感體質或使用光敏藥物者

  • 嚴重低血壓患者(藍光可導致暫時性血壓下降)


在專業評估與監測下,iLiB可作為輔助治療的安全選擇,特別適合希望非藥物調理體質、提升慢性病控制者。



小結:光,是氣的轉化,也是醫的內功


iLiB 靜脈雷射不是魔法,但它讓我們重新理解「光」對人體的深遠影響。紅光穩定溫和,是修復與活化的溫補型選擇;藍光反應迅速,是解毒與發炎處理的清熱型利器。

紅光ILIB像溫陽補氣,適合虛弱、能量耗竭與神經紊亂者;藍光ILIB則像清熱洩火,適合血壓高、發炎多、焦躁緊繃的人。

一補一洩,一陰一陽,靜脈雷射的調理哲學,不只是一道光,更是一種順應體質、修復身心的現代醫療思維。

若你曾經:

睡不好、提不起勁、總覺得「哪裡不對」
吃藥治標,卻想要從源頭改善體質
想找一種更溫和、可調節身心的醫療選項
那麼,願你也能在這道光中,找回身體的節奏與內在的平衡。 

醫師介紹
最新消息
服務項目
專題文章
案例見證
影音分享
聯絡我們